綜合管廊是城市重要新基建項目之一,根據《城鎮綜合管廊監控與報警系統工程技術標準》GB/T 51274-2017要求,綜合管廊需建設管廊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通過在管廊防火分區內布設硫化氫、氧氣、甲烷、溫濕度、液位等傳感器,實現對管廊環境內有害氣體、含氧量、溫濕度實時監測,對積水坑水位實時監測,并實現對風機、水泵、照明等控制設備進行聯動控制。
綜合管廊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是綜合管廊監控與報警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主要實現對綜合管廊全域內環境與設備的參數、運行狀態實施全程監控,監控數據通過光環網匯聚到管廊運維管理平臺進行集中監控、統一調度、綜合運維管理。
設備層主要由綜合管廊環境監測傳感器及相關控制設備組成,該部分的核心設備是綜合管廊ACU單元,實現各類傳感器采集及設備控制。設備層還包括了環境參數采集類傳感器,比如氧氣傳感器、硫化氫傳感器、甲烷傳感器、液位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等,同時包含各類控制設備終端,比如水泵控制柜、風機控制柜、照明控制柜等。
網絡層主要是為綜合管廊內各個信息系統提供數據傳輸的橋梁,綜合管廊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的監控數據主要通過光環網進行傳輸,光環網擁有冗余性好、可靠性優等特點,當環網上的某一路鏈路斷開,不會影響網絡上數據的轉發。
監控層是綜合管廊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的核心,一般包含數據服務、數據應用、平臺應用等。可建立數字化的綜合管廊檔案、動態的綜合管廊環境監控信息、實時的綜合管廊運行狀態數據,通過統一監控管理平臺,為綜合管廊的監測監控、日常管理、運營維護以及統計查詢、智能分析、輔助決策、預測預警和應急指揮提供有力支撐,實現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管、控、營”一體化智慧型管廊。
系統實現對部署到管廊內環境監測傳感器數據進行采集監測,超閾值報警;實現對管廊內排水、風機、照明、供配電附屬設備運行狀態、用電參數等進行實時監測。
系統實現對附屬設備實現就地手動、就地自動和遠程控制,以就地手動控制為最高優先級;當管廊內發生異常時啟動監控報警,并向視頻安防監控系統發送聯動信號;系統可根據設置的閾值,對排水泵、排風機、報警器等實現聯動控制。
將各個管倉、分區監控數據及設備運行狀態通過光環網匯集到綜合管廊監控中心進行統一監控、管理,有效的對各類監控數據進行采集、歸類和存儲,實現數據分析、集中展示及安全控制等。
系統具備通用的綜合管廊的基礎監控管理功能,同時也涵蓋了管廊的運維管理業務,融合了防災減災、應急指揮等功能。通過集成業界的最新技術如GIS技術,實現了管廊管理的可視化、高效化運維管理。
系統設計采用先進的設計理念、技術、方法,注意結構、設備的成熟性;系統采用專業化地理信息系統并結合GIS技術;系統功能設計全面實用,界面設計專業、友好。
系統考慮信息資源的充分共享、保護和隔離,具有多層次的系統安全體;運行日志具有審計功能,能充分保證企業信息資源的安全性。系統具備自診斷功能,能識別硬件設備、數據庫等。
硬件和軟件平臺采用模塊化設計,用戶可在不影響已有系統結構的條件下,擴展新的系統單元和管廊支線。軟件采用多層結構設計,極大減少了模塊之間的耦合性,提高了系統的可擴充性。
系統具備通用的綜合管廊的基礎監控管理功能,涵蓋了管廊的運維管理業務,融合了防災減災、應急指揮等功能。通過集成業界的最新技術如GIS技術等,實現了管理的可視化、高效化。
本項目為西藏阿里地區六縣縣城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革吉縣)勘察設計-綜合管廊的一個部分,全線綜合管廊包含兩段路線:鹽湖路線和河北路線,項目采用綜合倉設計,全長為1018米。綜合管廊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已在項目正常運行,項目實現了對管廊各個分區氧氣、硫化氫、甲烷、溫濕度、液位的實時監測;實現了對管廊視頻進行實時監控;實現了對排風機、水泵、照名等設備的聯動控制,保障了管廊安全運營。
房山熱力管廊監控系統項目是位于北京房山的涿州電廠,該項目的主干線供熱管廊總長度2.4公里,管廊采用盾構技術建設。項目主要對2.4公里熱力管廊進行監控,除了對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進行建設以外,還進行了管廊沉降、安防監控、管道泄漏監測、熱計量監測等系統建設,該項目是國內第一條采用風光互補式供電的智慧管廊項目。
西寧學院路地下綜合管廊監控系統項目位于西寧市城北區師大片區高教路與學院路,該項目主要是對4.2公里管廊試范段的安防監控、消防系統、無線通信、人員定位系統的相關設備進行安裝與調試,并為西寧市地下綜合管廊師大監控中心(學院路、高教路)信息化系統平臺提供數據。該項目的所有監測參數通過無線通信方式匯聚到管廊業務綜合平臺上,并為管廊管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提供數據支撐。